短剧出海生死竞速:当AI译制比人工快10倍,慢公司正在被淘汰?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4-08 18:04 2

摘要:在第12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微短剧出海暨健康发展论坛上,点众、九州、麦芽三家头部短剧公司老板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译制剧,看法出奇一致,都把译制剧当作短剧出海基本盘去做。

译制剧是出海基本盘

单剧跑出超400万美金 AI成为新变量 较人工速度提升10倍+成本下降超15倍

在第12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微短剧出海暨健康发展论坛上,点众、九州、麦芽三家头部短剧公司老板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译制剧,看法出奇一致,都把译制剧当作短剧出海基本盘去做。

由麦芽国内短剧译制出海的一部短剧,目前已经跑出超400万美金,现在每天依然在持续产生收益。九州文化董事长汪家城表示:“我们有中国的微短剧基础,我们应该把翻译剧做好,翻译剧是微短剧出海的基石。

(现场照片

译制剧再次被聚焦,让人不禁猜想,译制剧的想象空间或许还可以更大?

AI成为撬动译制剧出海的新变量

《好一个乖乖女》是今年开年的爆款短剧,在国内被称为“短剧春节档自己的《哪吒2》”,译制出海后,单个YouTube视频观看次数超105万次,观众直呼“中国版五十度灰”。(相关截图

这部译制剧的出海方式是目前技术门槛较低的一种,仅仅加上英文字幕,就得到一众海外观众好评,足见海外观众对于中国短剧较高的需求和接受度。

而在供给端,要进一步聊译制剧就绕不开DramaBox——带着“译制剧的胜利”这个标签弯道超车,今年一月和二月连续拿下海外短剧应用下载量和内购收入的TOP1,坐稳短剧出海的头把交椅。

点众科技董事长陈瑞卿透露,平台上的本土剧并不多,一个月不会(上新)超过10部,更多的还是译制剧。

值得关注的是,译制剧的影响力仍在刷新。

作为本土剧玩家代表,ReelShort也调整了运营策略,对译制剧投以重视,比如专门设立“亚洲故事”频道。据ReelShort北京办公室负责人南亚鹏透露,许多中国成品剧经过翻译后上架,已经获得可观收益。

去年南亚鹏接受“东西文娱”的采访时,将2024年上半年整体市场大盘加速增长的关键因素归为“许多优秀的国内微短剧正在海外进行翻译和译制”,能以更短的制作周期快速适应市场需求。

国内短剧出海的打法在AI技术的加持下更加高效,AI工具可以非常快捷地完成字幕和配音工作,降低了出海门槛,大量优秀的中国微短剧能够迅速上线到海外的APP平台。”

当时,南亚鹏还进一步强调了AI技术加持的重要性,这也反映了头部短剧出海企业对AI辅助译制的积极态度。

(相关截图

短剧自习室调研了业内对AI译制的看法,发现目前已经有很多国内的网文公司、短剧公司在通过合作AI技术方布局译制剧——高速发展的AI成为了撬动译制剧出海的新变量。

今年以来,AI技术方加速入局是这一新变量的具象化,而AI技术水平决定了技术方能够触达的行业深度。

我们注意到科创独角兽趣丸科技正在开展相关业务,旗下AI语音创作平台“趣丸千音(All Voice Lab)”已经给多家头部公司开放内测资格,AI重塑译制剧出海正在变成现实。

趣丸千音营销副总裁邢瑞琪可以明显感受到不同于去年的氛围,“去年推荐AI产品或功能时,大家的信任度并没有那么高,今年DeepSeek出圈后,大家开始意识到AI对于产业赋能的优势,接受程度变高了很多。”

据介绍,趣丸千音是基于MaskGCT语音大模型开发的AI语音产品,该模型为趣丸科技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共同研发,在多个TTS(文本转语音)基准数据集上都达到了SOTA(State-of-the-Art,某一领域内最前沿水平)效果。作为全球领先的AI语音创作平台,趣丸千音拥有文本转语音、视频翻译、多语种合成等多元能力。

此前,DeepSeek就在多项测评上达到了SOTA水平,由此可以理解SOTA的含金量——

当海外知名AI公司ElevenLabs一次只能上传45分钟或500M视频时,位列国内第一梯队的趣丸千音最快12小时可以翻译1000分钟剧集,单次最多可批量上传40G,较人工译制速度提升10倍+,几乎能作为译制剧涡轮增压器的存在,展现了译制剧出海新变量的可能性。

汪家城在微短剧出海暨健康发展论坛上表示,在翻译等方面使用好AIGC能力对行业帮助很大,鼓励同行深入研究,提升翻译效率。

头部短剧企业所起的示范效应,也正在让更多企业抛开顾虑,加速应用AI的步伐。毕竟风口已至,谁也不想被落下。

译制剧的痛点正在被AI击破

“由于短剧‘快节奏 爽感强’的特点,比起AI翻译的准确度,制作方更优先考虑的是如何用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去翻译一部短剧。”邢瑞琪告诉短剧自习室。

这也道出了长久以来译制剧出海的两大痛点:低效率和高成本。当AI以新变量的姿态参与到译制剧的全流程时,问题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解决。

根据短剧自习室了解,一集1到2分钟的短剧,需要先翻译台词,再去做配音、校对字幕时间轴等后期工作,100分钟的视频可能需要7到10天;涉及配音的译制剧工期相对更长,目前大约在15天左右。

在这个较长的制作流程周期中,可能会出现被部分搬运内容的海外账号抢先发布或已经被多版权方投放了的情况。麦芽就吃过这样的亏,国内爆款剧译制出海,却发现已经有别家跑过这些剧,“一部都没有跑出来。”

因此,有些平台为了压缩周期,甚至会选择放弃基本的译制,直接把中文版本放到海外宣传,这样做固然快,但有可能会影响受众面。

“短剧(出海)抢时间很重要。”何云长表示,麦芽的译制剧会先用AI快翻,再通过人工审校。

另一方面,尽管单部译制剧制作成本大多不到本土剧的二十分之一,但量大情况下的总成本也依然不便宜。

短剧自习室了解到,一部单集2分钟、共100集译制剧,成本在1.3万-7.3万元左右。而平台通常会一次性交给外包公司数十部、需要适配多个国家/语言的短剧,译制成本可能达到百万级。

因此,译制剧亟待进入批量化生产阶段,市场对技术方的需求迅速增长,AI技术对行业痛点的解决被寄予厚望——以趣丸千音为代表的AI技术平台已经能够把成本降低超15倍,新一轮译制剧出海竞争已经悄悄开始。

显然,现在的AI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切实解决译制剧生产痛点的程度。

随着技术方深入行业及AI能力的快速迭代,译制剧出海的进程必然按下加速键,也赋予更多形式、题材的短剧更大的可能性。

就拿当前热门的动漫短剧来说,相比真人面孔出海还是有水土不服的可能,动漫角色几乎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这也意味着,当国内动漫短剧供给量充足时,动漫短剧出海也就水到渠成。

值得正视的一点是,快手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站内漫剧单日播放破峰70万;与此同时,短剧平台魔方负责人易总此前接受短剧自习室采访时透露,便宜的动漫短剧一分钟的成本可能需要三五万元,质量对标国漫的动漫短剧一分钟成本能去到十几万——内容增长和制作成本出现割裂的动漫短剧,是AI技术的另一个落地场景。

综合来看,对于想出海的短剧平台来说,译制剧依然是一个轻量化入口,AI扮演的是拓展入口、降低门槛的提效角色。基于目前国内每年产出上万部短剧,即便只对10%的内容做译制出海,也是可观的供给量。

汪家城透露,2024年九州生产了近千部短剧,1%的内容翻译出海,再把其中10%的内容译制成多种(语言)版本,世界范围内都能够“卖得比较好”,平台去年的月活峰值达到1000万左右。

译制剧出海需求的不断增长,“抢时间”的重要性再次凸显,以趣丸千音为代表的AI产品将进一步加剧短剧出海的竞争。牌桌上的玩家已经用上AI,或许也正是一种信号:短剧出海淘金已经离不开AI了。

来源:短剧自习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