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6集的爱情轻喜剧《我的后半生》已然过半,当故事发展到第19集后,作为剧中争议最大的老头,沈卓然这位从大学文学系退休的70岁老人,“成功”与亡妻之外的两位女性发生了让人没齿难忘的爱情故事。
36集的爱情轻喜剧《我的后半生》已然过半,当故事发展到第19集后,作为剧中争议最大的老头,沈卓然这位从大学文学系退休的70岁老人,“成功”与亡妻之外的两位女性发生了让人没齿难忘的爱情故事。
可就是这样一部试图展现或探讨当代老年人爱情与婚恋观的电视剧,却在成为一个会让观者感到“不适”的故事。
为何“65岁”的老头不能为婚恋顶流?为何死了老婆一年之后找下家被说成“太急”?为何《我的后半生》会让某些人感到“不适”?
也许这所有的“为何”与疑问,归根到底只因为剧中将会与除了亡妻之外四位女性产生感情纠葛的沈卓然,是一个年近70岁的老头,是一个妻子刚刚过世一年的鳏夫。
说句实在话,作为一个以写国产剧剧评与解读为主的小写手,我与大多数头部作者的写作方式与思路不同。
通常来说,我会追着一部剧从开播一直写到大结局,希望能从剧情与人物中寻找那些值得被更多人注意到的观点与小细节。
所以,即便剧情再离奇,即便故事再夸张,当一集又一集慢慢融入进去后,虽然会发现各种“不应该”,但绝不会产生因为亡妻去世一年就找老伴的不适心理。
当你只看个故事大纲,当你只读过故事梗概,当你通过切片来了解剧情,当你通过旁人解读来了解人物,或许只能产生(也不会产生)出除不适之外的任何感受了。
抛开演员本身的争议与话题性不谈,我并不认为一个成年男性、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在陪伴自己半生的老伴过世后,没有再找一个老伴相濡以沫后半生的权利。
即便是在老伴去世后的第二天便开始了另外一段爱情故事,相比起他那个目前还只是思想出轨的儿子,作为退休大学教授的沈卓然,都是一个值得被尊敬与赞扬的老男人。
试想一下,如果此时不再是一个年近70岁的老头,如果此时的沈卓然是由当下某位流量小鲜肉扮演,如果此时的沈卓然年方二八却痛失爱妻。
那么当他在爱妻过世一周年后,在病床上遇到了一位像连亦怜这样的灰姑娘,作为观众的你还会产生“死了老婆急找下家”这种不适感吗?
虽然《我的后半生》并没有详细且直接为我们介绍沈卓然与前妻的婚姻有多么恩爱,但至少比起那些虽然行动上没有出轨,却在思想上比那些整日想三想四的人夫们不知好了多少。
难道作为一个男人、一个老男人,在法律与实质上结束了一段婚姻关系后,还有一个需要独居多少年才能找下一个老伴的隐藏BUFF吗?
为什么像沈卓然这样在与一位女性结束了一段感情之后,即便是完全没有空档的衔接下一位女性,就会让人感到不适呢?
难道只因为他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是一个孙子的爷爷,他是一个儿媳妇的公公、他是一个前妻去世只有一年时间的鳏夫吗?
当我们面对十几岁年轻人的爱情津津乐道时,当我们面对上万岁神仙的爱情羡慕不已时,为何会对一个70岁老头的爱情生活产生不适呢?
为什么我们会无法接受鳏夫找老伴呢?为什么我们会无法忍受鳏夫找老伴一个不成接着找下一个呢?为什么我们会认为鳏夫在前妻去世一年后就找老伴是不合适的、是让人不适的呢?
正如聂娟娟留给沈卓然的信中所写“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来人间,怎知人间值得?”
我不会去妄自揣测怎样的人会对这样的沈卓然感到不适,但也不会认同这样的《我的后半生》会让人产生不适。
或许《我的后半生》对某些人来说也是一种“不值得”吧,或许会产生不适感的你,该细品一下“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来人间,怎知人间值得?”
关于《我的后半生》的解读暂时先写到这里,更多精彩解读且听下回分解。
若觉得文章不错,希望您可以点赞、分享与关注哦,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花煜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