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电视剧《北上》热播,该剧以运河文化为叙事主线,更将江苏各地的特色美食搬上荧幕,掀起一场“跟着剧情打卡江苏”的文旅热潮。剧中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长鱼面、玲珑剔透的泡泡馄饨、金黄酥脆的油墩子等寻常美食,不仅让观众“馋哭”,也成为江苏文旅破圈的流量密码。这场“影视
近期,电视剧《北上》热播,该剧以运河文化为叙事主线,更将江苏各地的特色美食搬上荧幕,掀起一场“跟着剧情打卡江苏”的文旅热潮。剧中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长鱼面、玲珑剔透的泡泡馄饨、金黄酥脆的油墩子等寻常美食,不仅让观众“馋哭”,也成为江苏文旅破圈的流量密码。这场“影视+美食+文旅”的深度融合,以文化为媒,为“水韵江苏”注入新活力。
《北上》中的每一道江苏美食,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地域文化。例如淮安长鱼面以活鳝熬汤,汤色奶白,被乾隆钦点为贡品,如今仍是淮安人清晨的“乡愁标配”。昆山泡泡馄饨则以薄如蝉翼的皮子裹着鲜甜肉馅,煮后形似云朵,为当地人带来“用抿不用嚼”的早餐仪式感。剧中还展现了苏州松鼠鳜鱼的刀工之精、扬州非遗面点的造型之美,以及水红菱等时令食材的季节韵味,将江南饮食的精致与烟火气展现得淋漓尽致。
著名作家、评论家和江南文化研究学者张永祎表示,《北上》中通过对长鱼面、油墩子、泡泡馄饨等街边美食的描写,生动展现了运河沿岸(如淮安、扬州等地)的地域文化特色。长鱼面也就是黄鳝面,这是以淮扬菜系中的“软兜长鱼”为灵感,让运河沿岸盛产的黄鳝入馔,彰显水乡“靠水吃水”的饮食智慧。这些美食不仅承载着市井生活的烟火气,也体现了地域民间手艺的绝活;不仅能够唤醒味觉记忆的亲近认同,还满载着人们对本土文化皈依的浓郁乡愁。
青团、方糕、条头糕、定胜糕……剧中街巷里蒸笼掀开的瞬间,视频弹幕齐刷:“甜口胜利!”剧中频繁出现的江南糕点,是运河沿岸居民生活的缩影。青团的艾草香裹着咸蛋黄肉松的滋味,一口咬下去仿佛尝到了春天的生机;定胜糕粉嫩讨喜,内里的豆沙甜而不腻,成为学子金榜题名的吉祥符号;方糕方正朴实,枣泥或豆沙的馅料藏着家常的惊喜。这些糕点不仅是日常饮食,也是季节更替的“信使”——春日的青团、夏日的绿豆糕、秋日的菱角酥、冬日的条头糕,串联起运河人家的岁时记忆。
导演姚晓峰在创作中展现糕点的文化意象,通过蒸笼掀开时氤氲的热气、街巷叫卖声中的烟火气,将观众带入水乡的慢节奏生活。正如原著作者徐则臣所言:“运河的精神就是包容,可以包容不同的文化和特色。比如食物的口味,南来北往融合了各具特色的菜系;流动性也意味着可能性,河流来来往往,充满了无限性。”
“这酥脆声听得我口水直流!”剧中演员白鹿在巷口啃油墩子的镜头,让网友“疯狂种草”。看似朴实的萝卜丝饼,实则是街头美食界的“扫地僧”。白萝卜丝清甜水润,裹上面糊下油锅炸至金黄。外壳焦脆,内馅软嫩,萝卜汁水混着油香在嘴里爆开,在滋啦的声响中勾起许多人在街头巷尾吃油墩子的童年记忆,引发集体情感共鸣。
白鹿曾在采访中提到,大运河的汽笛声与街边小摊的叫卖声是她儿时的记忆,而油墩子作为运河畔的经典小吃,正是这种文化符号的具象化表达。这种“舌尖上的乡愁”,不仅是生活本真的呈现,也是运河精神的象征——包容、互助、生生不息。姚晓峰认为,河流提供了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一代人有一代人新的目标去实现,新世代青年不断沿着父辈的纤痕继续前行。
如今,通过影视剧《北上》的传播,江苏美食的文化价值进一步释放。张永祎认为:“未来我们还需进一步将‘美食符号’与运河文化、历史叙事深度融合,通过场景化、社交化、产业化的多维度运营,让‘舌尖上的运河故事’成为游客的情感纽带,从而推动文旅经济从‘打卡式消费’向‘深度体验’升级。”
江南时报记者 张姣姣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