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久前,在成都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微短剧”成为高频热词。其中,四川方言微短剧《家里家外》是嘉宾们多次提及的爆款“新星”。这部刷屏各大平台、观看量突破15亿次的现象级作品,不仅展现了四川方言的魅力,更折射出四川在微短剧产业生态构建中的创新探索。爆
不久前,在成都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微短剧”成为高频热词。其中,四川方言微短剧《家里家外》是嘉宾们多次提及的爆款“新星”。这部刷屏各大平台、观看量突破15亿次的现象级作品,不仅展现了四川方言的魅力,更折射出四川在微短剧产业生态构建中的创新探索。爆款背后,是四川在顶层设计、内容创新、产业协同上的系统性突破。
在短视频席卷全球的当下,一部手机、几分钟的竖屏微短剧,正悄然改写文化传播的叙事方式。四川在这场新浪潮中找到独特支点——当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紧紧相握,一场场关于文化、产业与未来的“好戏”正在上演。
政策支持
为创作松土,让灵感发芽
如果把微短剧比作一株新苗,四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新苗松土施肥。
2025年省两会,“网络微短剧”首次被写入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这一笔落下的不仅是政策导向,更是一个信号:那些在茶馆里摆龙门阵的烟火气,三星堆青铜面具上的历史纹路,甚至大熊猫抱着竹子的憨态,都可以被装进几分钟的镜头里,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密码。
“一直很喜欢四川方言,也希望能够在短剧内容中增加更多创新形式,方言短剧就是其中一种。”谈及创作初心,《家里家外》总制片人赵优秀表达了对四川文化的喜爱。他表示,主创团队发现四川话在短视频社交平台上非常具有话题性,并相信各地的观众都能从中感受到这种方言赋予短剧的表达张力,于是萌发了创作《家里家外》的灵感。
为让这样的创意真正落地,四川拿出“真金白银”。《四川省重大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办法》的出台,送出每年3亿元专项资金的“及时雨”,单部作品最高1260万元的奖补,更为创作者们保驾护航。此外,“拍在四川”服务平台的上线,则如同给剧组配上万能管家。从递交材料到拿到拍摄许可,只需 6天。办理审批流程,在四川能感受到丝滑快捷。
“拍摄过程中,地方单位帮助我们高效出具拍摄函件、亲临现场询问我们是否需要拍摄支持。”回忆起《家里家外》拍摄历程,赵优秀提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贴心”。
记者近日也从四川天府新区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政府以“24小时在线、365天护航”的服务理念,推动短剧拍摄各项合作意向落地见效。就在本月,四川天府新区还将举办“48小时短剧极拍挑战赛”,获奖作品直接接入短视频平台流量支持,持续为微短剧产业发展注入动能。
企业弄潮
厚植地域特色,促进产业集聚
“四川有许多美丽的原生态景观,从年代感小镇到成熟的现代影视棚,各种风格实景都可以满足。”赵优秀认为,四川拥有得天独厚的短剧拍摄优势,既符合短剧受众的喜好,也给予短剧剧组非常丰富的场景选择。
近年来,四川形成以成都为核心,多个全国影视指定拍摄地、特色影视基地、影视棚为支撑的影视拍摄格局。成都影视城、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等15个产业园区,集聚影视企业超过2000家,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数据显示,2024年影视产业园区规上企业营收突破1042亿元。
记者走进成都影视城,这里的“拍在成都”实景片场4月5日投入运营。片场里,唐人街武馆、曼哈顿公路餐厅、布鲁克林汽修厂、达拉斯酒馆等精致还原的拍摄场景令人目不暇接。成都影视城相关负责人介绍,“拍在成都”实景片场致力于为影视剧组、广告制作及摄影团队提供一站式服务。片场占地1万平方米,配备大小20余个主题场景及餐厅、自助室、咖啡店、休息室、无人超市等生活配套设施,集创意、设计、拍摄、制作于一体,涉及短剧、微电影等多类影视业务。
“下一步,我们将完善吃住行、服化道的建设,为建设‘西部影视时尚之都’提供重要支撑。”片场运营主管表示,作为成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实景拍摄基地,该实景片场通过“影视+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带动周边产业配套发展,为四川影视和文旅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政企共舞
赋能千行百业,推进国际传播
如果说单打独斗是涓涓细流,政企协同则让四川微短剧汇成奔涌的江河。可以看到的是,在政企协同努力下,“微而精、短而美”的微短剧,已随着行业变革和商业模式更迭,逐渐成为赋能千行百业的新引擎。
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发布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六批推荐剧目中,79部微短剧入选。全程在成都、眉山拍摄的《家里家外》,让剧中的成都双流老工厂、眉山青龙老街等地火爆出圈,吸引游客争相打卡;网络短剧《三星堆里有个村》以三星堆文化为背景,展现川人坚守文化根脉、守护历史遗产的气节。此外,不久前刚开播的文旅短剧《跟着唐诗去旅行》中,杜甫的“茅屋秋风”与现代成都的“熊猫火锅”无缝衔接,让传统文化与当代表达完美联姻……
站在千亿元产值的门槛上,“四川造”微短剧的雄心不止于此。从“破土萌芽”到“蔚然成林”再“扬帆出海”,微短剧已成为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明互鉴的鲜活载体。
此前,“四川造”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通过文物拟人化叙事,让家国情怀跨越时空。如今,《家里家外》译制版已登陆海外,在各大平台引发海外网友追捧。当好故事扬起产业的风帆,乘着政策的东风,四川正用微短剧这种轻盈的方式,让世界看见漂洋过海的蜀地风采。(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云鸽)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