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沙尘暴》呼啸而过的荧幕空间里,导演用漫天黄沙编织出一张极具隐喻性的叙事网络。这场裹挟着砂砾与灰霾的家庭灾难,撕开了社会机体发展的扭曲以及文明内涵的遗失。
在《沙尘暴》呼啸而过的荧幕空间里,导演用漫天黄沙编织出一张极具隐喻性的叙事网络。这场裹挟着砂砾与灰霾的家庭灾难,撕开了社会机体发展的扭曲以及文明内涵的遗失。
刘三成家庭的悲剧折射出现代社会文明建设的羸弱与空洞。社会救助体系并没有全面覆盖、弱势群体的诉求远远没有得到重视,义务教育普及仍然存在漏洞,普通个体的心理健康干预与治疗几乎是零,妇女儿童的基本权益保障严重缺失。
刘盈盈、王良是整个案件的元凶,刘盈盈是杀害丁宝元、刘三成、刘大志的主导者,王良是系列案件的直接操作者。可是他们原本是无依无靠的流落街头的孤儿,刘盈盈的身世未知,大概率是被家庭遗弃的女童,过后被刘三成抱养。王良是父母双亡的孤儿,他见证过家庭暴力的悲剧,他感受过家庭伦理的颠覆和毁灭,他对未来、对家人既充满恐惧又充满希冀,王良在惊恐、无助、卑怯中长大。他胆小甚微地讨好着每个人,包括后来遇到的每位“家人”。
为什么像刘盈盈、王良这样的人,没有得到国家社会救助体系的眷顾?他们本应该在国家、社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本应该像其他人一样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拥有学习进步的权利。即使两人被刘三成领养,那么是否需要有关部门进行跟踪监督?是否需要进行成长环境评估?王良为什么没有被纳入到正常教育体系之中?社会管理方面还有多少课需要补?很显然,刘三成在品性与知识层面根本不胜任,他面对刘大志的过失,指使其毁尸灭迹,焚烧尸体;8年之后,旧事将要暴露时,又唆使养女杀害义子(女婿),这种倒行逆施的举措令人咋舌,令人惊愕、愤懑。在刘三成的眼里,刘盈盈、王良都是为自己服务的工具,是随时可以牺牲的蝼蚁。
关于“普法”,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每年的12月4日还是“全国法制宣传日”。
国家搞了多少年的“普法”了,花费了多少财力、物力?效果如何?影响如何?当刘三成威逼刘盈盈嫁给王良时,是否想过如何抵制违法行为?当刘大志焚烧程春时,是否想过该付出怎样的违法代价?当刘三成指示刘大志毁尸灭迹时,是否想过法网的“疏而不漏”?当王良肆无忌惮地作案时,是否想过必将得到法律的惩处?凡此种种说明,法律意识在这些人的头脑中根本就不存在,他们受到的法制教育实在是太少了。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不知道什么是法律,不知道敬畏法律,不知道违法后果,其代价必然极其巨大。
当个体走入困境,无法理智抉择、无法妥善处理相关问题时,极度需要法律援助,需要社会关爱。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社会的牺牲品,尤其是人格发展有瑕疵,心理成长不健全的境况下,个体的心理扭曲往往发生在精神崩溃之前。
刘三成貌似心理抑郁,长期丧偶,生活孤单,在儿子违法时盲目决策,丧失理智,在可能面临事件二次暴露时,彻底沦陷,心理充满恐惧、焦虑、无助。
刘盈盈遭受逼婚时,几乎崩溃,身心俱疲,当得知养父、弟弟的事情后,孤立无援,不知所措,心理承受能力已经为零,心灵憔悴、能量淤积、欲哭无泪、天崩地裂。
程春面对刘大志的疏离、嫌弃,不能正确对待,不能自我疏导和和解,以至于付出惨痛的一生。
王良完完全全是一个具有人格缺陷的个体,面对生活周遭,总想凭一己之力创造梦想的生活,总是放任自身的肆意违法与心理执念,一步步地走向毁灭。
哪怕有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对深陷其中的任意一人进行心理关爱,心灵抚慰与劝导,都不至于引发一连串的恶性案件。
人们总是忙忙碌碌,盲目追求物质丰富,追求财富名利,追求所谓的安全与幸福,却忽略了最最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无论社会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心理健康始终是第一目标,成为身心健康的一个人才是每个人最重要的生存之道。没有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一切发展成果都是海市蜃楼。
片尾,陈江河远看着荒漠上连片建设的风力发电设备,感慨道,新能源开发如火如荼,这里的未来仍有希望,人们一定会过上更加富裕富足的日子。这样刻意拔高,毫无道理,给人答非所问的感觉。物质日益丰富,经济更加发达,此类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绝对不是。大的层面,社会管理体系要健全有效;小的方面,每个个体的精神丰盈,心理健康,这样才能彻底杜绝家庭悲剧的发生。
《沙尘暴》是对现代物质文明的剧烈震颤,是敲击每个灵魂的惊涛骇浪。
来源:心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