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视剧《棋士》中主人公崔业的堕落之路,既是一场由多重压力交织而成的悲剧,也是一次人性复杂性的深刻剖析。他的选择看似偶然,实则被性格、环境和社会结构共同推动。以下从多个维度探讨其命运轨迹。
电视剧《棋士》中主人公崔业的堕落之路,既是一场由多重压力交织而成的悲剧,也是一次人性复杂性的深刻剖析。他的选择看似偶然,实则被性格、环境和社会结构共同推动。以下从多个维度探讨其命运轨迹。
一、崔业为何走上不归路? 经济困境与亲情压力 崔业的直接动机是儿子的重病需要巨额医疗费(渐冻症和骨折手术),但更深层的是他对家庭责任的执念。他拒绝向经济条件更好的哥哥崔伟求助,甚至拒绝妻子接受富商王红羽的资助,根源在于他渴望通过个人能力证明自己“并非无用之人。这种对“独立解决问题”的偏执,让他选择铤而走险,策划勒索王红羽的犯罪行动。
性格缺陷:偏执、好胜与自卑的撕裂 童年算计的伏笔:崔业从小便展现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性格。例如,他通过故意溺水换取哥哥崔伟放弃学业,支持自己学棋,这种“示弱以操控他人”的行为模式为成年后的黑化埋下伏笔11。 自尊与自卑的冲突:崔业在家庭和社会中长期处于“被压制”状态:哥哥崔伟是成功的刑警队长,儿子崇拜大伯而非自己,妻子因他的“不求上进”提出离婚。这种长期压抑催生了他通过犯罪证明自己的扭曲心理,甚至将犯罪视为“人生棋局”的胜利
社会结构性压迫与道德困境 崔业作为一名围棋天才,却因耿直和缺乏社会适应性屡屡碰壁。他试图通过“合法途径”如开办围棋大师班赚钱,但富商王红羽的利用和社会的功利性让他意识到,清高的棋道无法在现实世界中立足。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割裂,迫使他转向犯罪以“夺回对生活的掌控权”58。 犯罪过程中的自我异化 从最初被动卷入信用社抢劫案,到主动策划勒索王红羽,崔业逐渐沉迷于犯罪的“智力快感”。他享受通过布局操控他人的成就感,甚至将烧毁修车铺的报复行为合理化,这种心理异化使他从“被命运推着走”转变为主动选择深渊。
二、崔业是否还有其他选择? 求助的可能性 崔伟多次暗示愿意提供经济支持,妻子高淑华也曾提议通过合法途径筹款,但崔业因自尊心拒绝接受。他坚信“只有自己解决问题才能赢得尊重”,这种思维定式堵死了向亲友求助的路径611。 合法路径的可行性 崔业的围棋天赋本可转化为稳定收入(如职业比赛、教学),但他拒绝向现实妥协。例如,他厌恶陪富商下“人情棋”,认为这是对棋道的亵渎。这种清高与现实的矛盾,导致他无法在合法框架内实现才华的变现。
心理突围的缺失 崔业的悲剧在于,他始终困在东亚传统男性“必须成功”的价值观中。若他能放下对“证明自我”的执念,接受平凡或寻求心理疏导,或许能避免堕入犯罪深渊。剧中多次暗示,他的贪婪与虚荣(如暴富后购买豪车名表)加速了暴露,本质是自卑心理的补偿行为。
三、命运的隐喻:棋局与人生的悖论 崔业将人生视为棋局,试图通过精妙计算掌控一切,却最终沦为命运的棋子。他的失败揭示了两个核心悖论: “掌控欲”的虚幻:犯罪看似让他成为“执棋者”,实则每一步都加深了对暴力的依赖,最终被警方、同伙甚至自己的欲望反噬811。 “黑白对立”的局限:围棋的黑白分明无法映射现实的复杂灰度。崔业试图用棋道破解人性,却忽视了情感、道德和社会规则的多维影响,导致计划漏洞百出。
结语 崔业的堕落是个人选择与社会压力的共谋。他并非全然无辜,但也绝非纯粹的恶人。剧集通过这一角色,叩问了一个更深刻的命题:当社会结构性困境与人性弱点交织时,普通人如何在道德与生存之间找到平衡?崔业的悲剧提醒我们,人生并非棋局,无法仅靠计算取胜;真正的“棋士”或许需要学会与不完美的现实和解。
来源:小李市民侃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