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砸150万买皇冠、氪金救子!《棋士》崔业是真疯还是编剧发疯?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4-06 22:12 3

摘要:刚拿到150万赃款,这个窝囊半辈子的围棋老师突然解锁了"氪金大佬"模式——35万买辆九十年代皇冠被虎扑老哥鉴定为"相当于现在入手二手迈巴赫",香港自驾游修个车被坑3万,投几十万给通缉犯身份的自己搞围棋大师班,最后还得借80万填窟窿。

最近《棋士》观众都在问:崔业这波撒钱操作到底是人性的堕落,还是编剧实在编不下去了?

刚拿到150万赃款,这个窝囊半辈子的围棋老师突然解锁了"氪金大佬"模式——35万买辆九十年代皇冠被虎扑老哥鉴定为"相当于现在入手二手迈巴赫",香港自驾游修个车被坑3万,投几十万给通缉犯身份的自己搞围棋大师班,最后还得借80万填窟窿。

这波操作连马云看了都要直呼内行,难怪弹幕都在刷:"建议崔业改名叫散财童子!"

要说这消费降级时代,敢这么花钱的确实少见。但仔细看崔业这三板斧,处处透着中年男人的执念与拧巴。买皇冠说是为了让病重儿子体验豪车,转头得知孩子能救立刻推翻省钱方案;开围棋班的海报上"通缉犯亲签棋盘"几个大字简直比反诈宣传还刺眼。

编剧可能想用这种极端消费展现底层小人物的荒诞,但月薪200元的人敢借80万(相当于普通人借800万),这物价体系直接把观众CPU干烧了。

其实细想崔业的堕落早有伏笔。这个活在警察哥哥阴影下的男人,连亲生儿子都觉得"大伯才是真男人",自己只能靠赃款刷存在感。心理学上有个"补偿性消费理论",说的就是长期自卑的人会通过挥霍获取掌控感。

正如剧中崔伟一针见血的吐槽:"你总把责任推干净,其实全在计划中"。买豪车时的"临终关怀"借口,不过是给他压抑多年的虚荣心找个道德出口。

更值得玩味的是编剧的财富魔法。150万赃款5集蒸发干净的操作,堪比在碎钞机里倒汽油——二手皇冠、天价医疗、魔幻围棋班三连击,每个环节都在挑战观众智商。

尤其是对比土豪董炳辉全家香港游才花5000元,崔业修个车就被坑3万,这物价差简直比马里亚纳海沟还深。难怪网友调侃:"建议剧组改行拍玄幻剧,这消费力比斗宗强者还恐怖。"

不过说编剧完全摆烂也不公平。从崔业跳海逼全家供他学棋,到如今用赃款给儿子续命,这个角色始终在"被迫选择"中越陷越深。

就像《绝命毒师》里的老白,观众明知道他在犯罪,却忍不住为他找理由开脱。剧中那个"用围棋思维策划犯罪"的核心设定,本可以成为剖析人性异化的利器,可惜被过于刻意的撒钱剧情喧宾夺主。

当我们讨论崔业到底爱不爱儿子时,或许该换个角度思考:一个从小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的人,突然握住大把钞票,会不会把花钱当成证明自己的方式?

给儿子选最贵治疗方案时的果断,可能夹杂着"老子终于能做主"的快感;开围棋班烧钱几十万,何尝不是对前半生清贫教棋的报复性补偿?这种扭曲心理,在崔业对夏生吼出"你宁救工人不救我?"时达到巅峰——明明自己先挥霍一空,却能用父爱之名把道德绑架玩出花来。

说到底,《棋士》最吊诡的地方在于,它一边用崔业的堕落揭露社会底层的生存困境,一边又用魔幻消费消解了现实批判的力度。

当150万赃款成为推动剧情的万能燃料,当每个角色都在为制造冲突而强行降智,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个立体的反派,更是国产罪案剧最难能可贵的灰度叙事。毕竟,真正的恶之花从来不是靠撒钱浇灌的,而是滋生在每个人性褶皱里的那点"不得已"。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崔业是真疯还是编剧发疯?或许两者都是。当我们看着这个可恨又可怜的男人在屏幕里横冲直撞时,何尝不是在围观自己内心那个随时可能失控的"崔业"?毕竟在这个魔幻现实交织的时代,谁还没做过几个"如果我有150万"的白日梦呢?

来源:魔方全媒电视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