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棋士》开分7.5,演员演技没问题,光影美学出众,剧情整个看下来会发现很多所谓的逻辑漏洞后面都能填补上,所以也相对合理。
文/景然
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棋士》开分7.5,演员演技没问题,光影美学出众,剧情整个看下来会发现很多所谓的逻辑漏洞后面都能填补上,所以也相对合理。
如果不是身陷和《毒师》的争议这部剧应该分数会更高,8分左右问题不大。
批评《棋士》抄袭的觉得这剧人设布局和《毒师》很相似,比如都是落魄主角,儿子都有病,老婆都要离婚,都有个当警官的亲戚,还都有个助手伙伴……
这些框架相似,可是这些就代表抄袭或者说就是非原创?
事实是从作品来看这不能判定抄袭,如果这些都按抄袭判,那么几乎所有的武侠剧偶像家庭剧悬疑剧类型题材都可以清空了。
武侠剧主角基本都身怀大仇都有奇遇都是婚姻挫折,家庭剧都是婆媳矛盾,经济分歧,爱情剧都是男女暧昧男二女二助攻,可以说这都是同类套路作品,但是不能说这就是抄袭,说白了能写的故事就这点东西,人间事莫不如此。
到了悬疑探案剧人设更是雷同,要么一正一副,要么三人组类型,三人为组是最多的组合,从主次从矛盾上更好创作。
因此如果单单因为人设的大架构相似就判定抄袭,不合适,如果真这么判《红楼梦》也就不复存在了,《盗墓笔记》也会消失,从古到今若是借鉴就是不允许存在,那所有名著都得消失个七七八八。
回到《棋士》和《毒师》可以这么想,邻居家有双胞胎,自己家也生了双胞胎,孩子数量虽一样,可不同环境下长成的成果终究不一样。
背景环境不一样其核心思想也不一样,这就是“花开两朵,各自芬芳”,他家学琴她家学武,最终两家人终是两个故事。
本来都是好作品一旦纠结旁枝末节,就会带上滤镜,自然也就无法公正看剧,这剧其实从演员演技光影音乐质感都绝对没得挑,而整体故事叙事来看小景更觉得这是一部现代版“上梁山”的故事。
讲这剧背后的时代寓意之前先把所谓的逻辑线漏洞盘清楚,看到16集,大部分人应该也捋清了王宝强饰演的男主崔业走上犯罪的路不是非必要而是必然。
一个天赋过人,本来才华出众的人,他勤勤恳恳只专注自己事业爱好,结果要过贫穷的日子要妻离子散。
而彼时走私的王红羽是先进招商引资对象是主导妻子工作的老板,而那一个自己崇拜了很久的围棋天才是一个少年就会用糖收买他人的胜者,之后一生作假却也锦罗绸缎豪车高位,而那位在家中掌握所有主动权的大哥,是个赘婿是个靠着岳丈余荫发达起来的人……
这些人都是崔业心中看不起的人可是他们却一个个人五人六,人前显赫,然而反观自己明明没做错任何事却在各处都毫无话语权。
崔业的不平衡和偏激心理其实早就存在,一个有着这样心理状态的人,在儿子大病又卷入抢劫案的巧合时,走上邪路其实是一种必然,所以那些说老老实实的崔业没有强烈犯罪动机的是完全没有理解这个人物。
其次开篇的抢劫案犯罪分子们跟没头苍蝇一样没注意到警局,有人说这是败笔,可是随着剧情的推进,当崔业从夏生那里知道他们这些劫匪是从一个所谓的“干大事”论坛聚集到一起时。
前面的逻辑漏洞就补上了,这更像是一种黑色幽默,然而却又是让人无奈的事实。
其次夏生不用死却求死很明显就是为了保证弟弟全身而退,因此这也不是漏洞,看到16集大大小小所谓的逻辑漏洞都填好了。
捋完了逻辑谈谈这部《棋士》在讲什么?
这部作品是以2000年前后的南方小城为舞台,将围棋博弈的智慧与人性挣扎的暗流交织,在犯罪悬疑的外壳下,展开的是一幅社会转型期的浮世绘。
剧中崔业的命运沉浮,不仅是个体的悲剧,更是90年代国企改制、阶层分化、文化失序等时代困境的缩影。
从剧中细节能看出来,崔业的命运与90年代国企改革的阵痛深度绑定作为计划经济时代国企体制下的围棋老师,他在少年宫教授围棋的微薄收入,难以支撑家庭开支,最终走向妻离子散的境地。
这一设定映射的是国企改制引发的失业潮,全国超千万下岗工人被迫卷入市场经济洪流,传统依附于单位体制的文化活动(如企业围棋队、职工棋社)迅速萎缩,围棋从修身养性的雅事沦为谋生工具不。
比如剧中崔业被迫在比赛中输给赞助商的情节,正是权力与资本对文化纯粹性的侵蚀,而“棋士”沦为“棋子”的隐喻,揭示了底层群体在资源分配失衡下的无力感。
而且剧中的细节设计精准捕捉了2000年前后的社会分层:
崔业身穿手织毛衣、松垮西裤,骑着破旧自行车,与刑警哥哥崔伟的皮夹克、牛仔裤和汽车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物质差异背后是体制内外资源的悬殊分配,崔伟作为公职人员享受稳定保障,而崔业是公改之后的人员,被抛向市场的边缘,这个身份其实很像《水浒传》里那些大大小小的押司员外。
剧中开头崔业为给儿子买肯德基玩具套餐需临时取钱时,崔伟的庆功宴上却堆满汉堡鸡翅,这种对比简直不要太明显,就是直指社会转型期的分配失衡。
最后主要因果就是经济困顿迫使崔业将围棋的人性“大局观”异化为犯罪策略,从“弃子战术”到“打劫策略”,让围棋智慧从精神追求堕落为了黑暗生存工具,成为人性黑化的催化剂。
剧中反复出现的BP机、走私手机、信用社洗钱等符号,构建了一个新旧交替的混沌时代。
开局很多人诟病的片段,崔业协助劫匪逃亡时用围棋思维推演路线,这既是智力博弈的极致展现,也象征着传统价值观崩解的画面,黑色幽默与讽刺到达了极致。
开篇还有所谓的废画面,就是崔业焚烧染血衣物的场景,这就是隐喻着其道德底线的崩塌,火光中棋子落盘的脆响与衣物燃烧的嘶鸣交织,宣告了一个“棋士”向“罪犯”的蜕变。
这种转变的荒诞性,恰恰源于社会规则失序下个体选择的逼仄:
当体制无法提供生存保障时,铤而走险就成为了唯一出路。
崔业的悲剧具有双重必然性,一方面,他是国企改制中被牺牲的“代价”;另一方面,以奸商王红羽为代表的既得利益者通过资本与权力勾结,进一步挤压底层生存空间。
剧中“人生如棋,落子无悔”的台词,实则是时代洪流中普通人无力掌控命运的哀叹。
《棋士》以冷峻的现实主义笔触,将罪案剧升华为社会寓言,看懂了背后隐喻就明白了崔业的黑化并非偶然,而是大时代挤压下人性扭曲的必然。
剧中围棋棋盘上未完成的残局,恰似那个转型年代留给社会的未竟之问:
当制度保障缺位时,普通人如何在尊严与生存之间找到平衡?
拉回这里来看,崔业和夏生的犯罪之路似乎和《水浒中》描绘的梁山好汉一般,替天行道劫富济贫。
无论是春夏生兄弟还是崔业,他们为家人作案,搞得是他们眼中的奸商恶徒,他们看到弱小也会同情会不忍,甚至为了情感可以一掷千金。
因此他们这些人并非单薄的恶,有矛盾犹疑和纠结,而这些从善一步步变恶的过程才是最值得思考的。
就如《水浒传》一群打家劫舍“恶人”的故事为什么能千家流传成为名著,其实就是在于这是良人的异化,员外押司军官教头,一个个能人异士体面人却被逼得上山落草,这就是时代之痛。
而王宝强以“生活流”表演诠释的崔业,同样也不仅仅是角色个体的悲剧,而是一代人面对时代巨轮时的精神切片。
当然我们知道打着再如何好的口号,所谓替天行道所谓劫富济贫,所谓都是被逼无奈的可怜人,当他们真正开始成为恶人时,他们的罪恶将一定会逐渐肆无忌惮,逐渐蔓延到无辜人的身上。
因此再如何的侠盗义侠再如何的替天行道,往下走,一定走的都是自当取死的不归路。
看剧也能看出来,很多观影者代入后,会在评论区和弹幕不由自主流露出的冷酷和嗜血,他们对主角流露出对弱者的同情以及表现出的人性嗤之以鼻,他们对角色因为人性而暴露的弱点感到愤怒,而这就是可怕的异化。
因此不管他们之前有多少种可怜理由,一旦他们走上那条路就注定要变成恶魔,或许他们是被逼的,或许他们就是必须有活的理由,可是其他普通人也是要活的也是要生存的,所以普通人看归看还是要对这些黑化的行为表示深恶痛绝。
只是时代之沙重若泰山,面对那些真的无能为力的人时还是希望有更多的解决方案给他们,其实众筹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方案,只是监管当到位。
最后在如今AI围棋碾压人类的今天,这部剧以回溯的方式提醒我们:
或许真正的困境从未消失,只不过是换上了新的面具。
最后说一句王宝强的演技真的很顶,剧情真的很不错,这部《棋士》还是很值得看到。
来源:景然观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