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之前看《甄嬛传》的时候,一直觉得皇上做事儿实在太奇怪了,皇上明知道余莺儿不是倚梅园祈福的女子,但他偏偏假装没发现,反而封余莺儿为妙音娘子,夜夜宠幸。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之前看《甄嬛传》的时候,一直觉得皇上做事儿实在太奇怪了,皇上明知道余莺儿不是倚梅园祈福的女子,但他偏偏假装没发现,反而封余莺儿为妙音娘子,夜夜宠幸。
直到重刷到余莺儿得宠时,沈眉庄对甄嬛说:“看着别人,我也有点害怕。”这才明白,皇上宠幸余莺儿,是有原因的。
当初余莺儿冒充甄嬛到了御前时,拿到了小像的果郡王,自然认出眼前之人不是倚梅园小像的主人,但他也不能明说,不然就会暴露出自己私藏小像的事儿。
不过果郡王通过余莺儿轻浮的举动发现,她并没有什么才情和底蕴,大约只是机缘巧合,听到了这首诗罢了,所以他用两句诗,就试出来余莺儿什么都不懂,连诗词的主人都搞不清楚,绝对不是倚梅园的女子。
皇上自然也知道了,他见多识广,又有果郡王在旁边暗暗出手,怎么可能看不出来粗鄙不堪的余莺儿,并不是除夕那晚才华横溢的女子,只不过他不在乎。
图片来源于网络
皇上是一个标准的帝王,是上位者,他宠爱余莺儿,并不是缺讨他欢心的女子,只是帝王的权衡之术罢了。
当时后宫最得宠的除了华妃之外,就是沈眉庄,华妃的娘家为皇上所忌惮,沈眉庄又是太后看中的人,主要是用来帮皇后巩固乌拉那拉氏的荣耀。
皇上虽然想要有个人制衡华妃,但不想一直被太后和皇后的势力所利用和掌控,所以他利用余莺儿与后宫几大势力进行博弈,搅浑一池春水,好从中得利,来制衡这两方的势力。
最妙的是,余莺儿没有背景,跟前朝势力毫无牵扯,只能依靠皇上的宠爱,皇上哪怕再宠爱她也不会引起前朝势力的波动。
余莺儿还会唱昆曲,能讨他欢心,让他在政务之余放松一下,不至于太过委屈自己,在皇上看来,这就足够了。
而且皇上还能利用对余莺儿的宠爱,向后宫和前朝彰显自己恩威并施的手段,告诉他们,天威不可测,皇上才是宫里的主子,宠爱谁,太后和皇后说了不管用,只有皇上说了才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他人也很明显地接收到了这个信号,所以余莺儿盛宠时,沈眉庄才会说:“看着别人,我也有点害怕。”,她怕的,是天威难测,后宫生存全凭皇上恩宠,没有恩宠,活得连奴才都不如,这也正是皇上想要她们体会到的东西。
而余莺儿也确实不负皇上所望,小人一朝得志,竟然倒反天罡,把欣常在都送进了慎行司,在后宫搅起一片浑水,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放在她身上了。
当时皇上肯定听到了风声,但并没有什么举动,反而是太后实在坐不住了,褫夺了余莺儿的封号,让她闭门思过。
而余莺儿在皇上宫前唱了一宿昆曲之后,向来看重规矩的皇上,破天荒地让余莺儿再度复宠了,这并不是他对余莺儿多宠爱,多舍不得,不过是因为她还有利用价值,暂时找不到合适的人替代她的位置罢了。
直到后来皇上遇到了甄嬛,他有了更好的平衡势力的人选,这才顺着甄嬛的意,放弃了余莺儿。
皇上是整个紫禁城的主人,所有人在他看来,都是他可以利用的棋子,有没有真心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利用她来彰显自己的皇权,平衡后宫的势力。
所以说,有时候天上掉馅饼可不一定是好事儿,看似美味的“馅饼”背后,往往隐藏着意想不到的陷阱。
如果某件事让你觉得占了大便宜,不妨静下心来,想想这背后的利益逻辑,利字边上一把刀,渴求不切实际的利益,最终只会付出惨痛的代价,保持清醒,看淡得失,才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来源:小可可玩具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