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是最富有想象力的,尽管《搜神记》、《述异记》、《山海经》、《封神榜》、《聊斋志异》跟它有同类的性质,都是玄幻作品,但以故事的完整性、合理性而言,《西游记》是独占鳌头的。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是最富有想象力的,尽管《搜神记》、《述异记》、《山海经》、《封神榜》、《聊斋志异》跟它有同类的性质,都是玄幻作品,但以故事的完整性、合理性而言,《西游记》是独占鳌头的。
大放光彩的《西游记》
这里所讲的《西游记》漏洞,不是挑剔在电视连续剧里面美猴王的人中有点儿长,不像猴子倒像黑猩猩,也不是惊讶西天路上所有的国家都精通汉语,唐三藏们一路通关西行、打尖问路,像在“网上”浏览一样方便,而是指从影视到小说在故事发展、人物性格、功夫运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成堆的漏洞——其实电视剧里的漏洞,归根到底来自小说,但如果改编得好,本来可以把这些漏洞“遮掩”到难以察觉的程度。
打遍天宫无敌手的齐天大圣
首先,“猴哥”的功夫怎么前后相差这么远?当年大闹天宫何等威风——整整十万天兵天将、一十八架天罗地网、九方八面的天王、数不清的开路灵官,全都战悟空不下、擒猴王不住,反被打得鬼哭神嚎,灵霄殿里锅碗瓢盆满天飞,急得玉皇大帝只好请菩萨、宣二郎神,拉来梅山六怪配上哮天犬,兀自拿齐天大圣没奈何(假如不是场外观众太上老君耍赖,杨二郎哪里抓得住弼马温)……怎么到了西天路上,随便蹦出一个“怪”、什么“精”,拿个法宝晃两晃,齐天大圣加上天蓬元帅、卷帘大将就难兄难弟直犯晕?!唐僧师傅在他们的眼皮底下动辄被“摄”得不知去向,不是在妖怪洞里等着下锅,就是被绿眉水眼的女妖精们“性骚扰”,哥儿仨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走门子、托人情,最后才发现这些让他们焦头烂额的妖怪“法宝”不过是天上神仙的一些日杂用品,因为保管不善,让门下一些不成器的乌龟王八弄到人间来作乱……那么在大闹天宫那会儿,神仙们这么多的法宝、能够一招制敌的厉害法宝都到哪里去了?!
《西游记》中的厉害法宝
同样在大闹天宫那会儿,心惊肉跳的玉帝集合天庭全部人马,在太上老君鬼鬼祟祟的帮助下终于拿住了不守天规的泼猴,随后刀劈斧剁、剑砍炮烙、雷轰电刺、神火焚身,还在太上老君的微波炉里整夜烧烤,仍然伤不了齐天大圣的一根毫毛,反倒把美猴王的眼睛炼成了X光机……怎么到了西天路上,面对地上妖魔的手段,不是被整得头痛欲裂(遇到“蝎子精”)、眼酸泪落(遇到“黄风怪”),就是把屁股上的毫毛烧个精光(过“火焰山”),经常被妖怪们的新式武器搞得七荤八素,甚至差点儿一命呜呼(遇到“红孩儿”),悟空当年那“刀枪不入”、“金刚不坏”的护体神功,怎么找不回一点儿颜面呢?
猴哥当年的功夫哪里去了?
在《西游记》的前半部分,美猴王抖露了很多“一招制敌”的绝技,比如定身法、隐身法、分身法、巨身法、棒大如山法、三头六臂法、生克变化法,怎么到了《西游记》的后半部分就不会用或者威力消失了呢?……观音菩萨曾经给悟空送了三根“救命毫毛”,但行者除了用它钻破“阴阳瓶”以外,在被闷在其他宝贝中时,从未想起拿它来当金刚钻。猴哥经常变作小苍蝇钻进妖魔的洞府中搅和,经常碰到斗得精疲力竭的青面妖怪在打瞌睡,那悟空何不就此现出原身,将这个垂涎唐僧肉的妖孽一棒打杀?至不济也可变出个捆仙索把这个“孽障”捆成个粽子,难道吃尽了妖怪法宝的苦头、老师被掳为肉票的孙行者,还要像唐吉诃德一样讲究“骑士精神”么?
悟空的分身法和定身法
白龙马本是神龙,虽变化为马相,屈尊为唐僧的坐骑,仍不失龙的灵性,还是挺“明白事理”的,遇到师傅有难(第三十回遇到“奎木狼”时)便奋不顾身地现出龙身,跟妖怪斗智斗力,虽然功亏一篑、伤了马脚,仍然想方设法劝说八戒寻回大师兄,最后终于摆平了“黄袍怪”……但白龙马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就这么一回,在其他时候,它一不留神就跟唐僧一道被一股“龙卷风”刮进了暗无天日的渣滓洞里,全无一点神通,也不懂得就此打入敌人内部,替大师兄做一点前敌侦察、间谍分化的工作……因此,我们不禁纳闷:白龙马到底是龙还是马?
是龙还是马?
说到八戒,人家好歹是“天篷元帅”下凡嘛,神通法力胎里带着,能够三十六变,也曾占洞为妖、腾云驾雾,也曾挥舞九齿钉钯跟悟空的金箍棒架隔遮拦地拚斗了半天,在一齐归附唐僧后,上有大名鼎鼎的猴哥撑腰,下有流沙河的“卷帘大将”抱膀子,怎么这个“馕糠的夯货”随便见了哪个妖怪都浑身发怵,不仅撤退在前、冲锋在后,而且对大师兄的降魔神通没点儿信心,动不动就嚷嚷“大师兄撇下我们先溜了”呢?这饭量奇大但也颇有阅历的呆子,怎么对悟空制服小妖和群贼的“定身法”都看不懂,似乎听都没听说过,还大惊小怪地追问“师兄用什么法子让他们全都不会动了?”……
八戒有真本事吗?
跟这个呆子本领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金箍棒到底有多重?”根据书中第三回的记载,它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压死七八条大汉是完全没问题的。书中写道,当初出茅庐的猴王听说有这么一块“天河定底”的宝贝,要求龙王派人抬过来检看时,以大力著称的海龙王居然推脱道“扛不动!扛不动!……那块铁,挽着些儿就死,磕着些儿就亡,挨挨儿皮破,擦擦儿筋伤!”可到了西天路上,众位妖怪在跟金箍棒放对时,也并不显得怎么吃力,这说明大家还是“扛得动”的,猪八戒当然也“扛得动”(如果说金箍棒的重量随着体积而变化,那么棒身上打印一个固定的“商品重量”就不科学了,涉嫌虚假宣传)。可是这个能够招架金箍棒的猪膀子在跟几个凡人争斗时,为何常常被摔个狗吃屎,动不动就被几个毛贼、官兵把包袱抢走了呢?
金箍棒到底有多重?
唐长老本来是灵山佛祖的徒弟,先前就经历了九世修行,多少应该有点儿慧根,可他受了妖怪几十次洗涮仍旧毫无记性,每一次都全仗大徒弟才得以“虎口脱险”,却仍旧对齐天大圣的火眼金睛心存怀疑,为了凑足取经路上领导考验这个团队的“九九乘法表”,动不动就刁难悟空辨别人妖、剪除邪魔的眼力和忠心,动不动就用“紧箍儿咒”把出了死力的大圣整得死去活来……这个金蝉子真的听过如来讲法吗?
没有记性的金蝉子
在小说中,八戒、悟空和众妖们都自学成才,善于自打广告,出口七言古诗;天上的神仙们气度平庸,每作市井斗嘴,遇上了妖孽作乱没有一点儿先知先觉的灵应,东一路人马西一路人马纷纷损兵折将,最后才想起“某某某正是此物的克星”;位高权重的托塔天王似乎完全不知道悟空“刀枪不入”,在为白毛鼠精争吵时竟大怒欲“取砍妖刀砍了这个猴头”,太白金星竟然因此吓得“胆战心惊”——神仙们的记性都到哪里去了?
怒气冲冲的哪吒他爹
由于这么多的毛病,《西游记》毕竟像一部摆弄着成人口吻的童话故事,而童话、神话、民间传说、先民史诗逻辑幼稚、照应不周,是全世界的通病。反过来说,这些童话、神话因此洋溢着人类童年时代的光彩,充满了对现实规律王国的天马行空的超越和反叛,寄托着人类受梦境提示的对自由王国的某种愉悦身心的幻想,成为后世难以企及的一种艺术想象力的范本,“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了永恒的魅力”(马克思评价古代神话)。
永恒的魅力
那能不能找些理由,把这些漏洞给填上呢?
来源:嚼舌公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