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对《黄雀》最大的期待,是《对手》的创作班底,女导演卢伦常+编剧王小枪的黄金搭档。
最近三大平台各有一部高口碑爆款悬疑剧热播:《棋士》、《沙尘暴》、《黄雀》。
先聊这部关于火车扒手的:
黄雀
我对《黄雀》最大的期待,是《对手》的创作班底,女导演卢伦常+编剧王小枪的黄金搭档。
《对手》把谍战剧拉进当下日常生活里的创作思路很独特,以及以敌方间谍为主角的设计,很大胆。
但《对手》开场的谋篇布局有些冗长,考验了这个时代观众的耐心。这可能是口碑很好,却没有大爆的原因之一。
虽然《黄雀》评分不如《对手》,但我觉得,《黄雀》更创作更成熟,调性更统一,群像塑造更出彩,整体的娱乐观感也更好。
缺点也很明显,支线剧情太多,详略不得当。
有些无关紧要的支线完全可以一笔带过甚至直接剪掉,比如花姐女儿的早恋故事,哑巴蟊贼的恋爱故事等等,甚至方慧的支线也可以大量删减。
有些巧合也过犹不及,比如方慧的新老公是警方重点盯防的骗子。
压轴大戏里的足球奖杯设定让人迷惑,一个镀金的奖杯犯得着全城的贼集体出动吗?难道编剧是资深国足受害者?
如果把24集剪成18集,我感觉会更好。
但相比《对手》,《黄雀》最大的进步是更具层次感的反派叙事,以及最终非常高明的把正反派框进同一个文本主题里。
《黄雀》的明线故事是警察和火车站扒手的魔道对决。
第一层趣味在于,丰富展现了火车站扒手高级、中级、低级的行窃手段,小到刀片、鱼线的手法,大到团队作案的布局,把“偷”字拍的很到位。
但这部剧超脱普通刑侦剧的地方在于,用巨量的笔墨,描绘出了火车站乃至整座城里的小偷江湖。
用“小偷江湖”借喻整个大社会。
故事里的2000年左右是社会极速发展,旧秩序和新阶级不断碰撞的年代。
“小偷江湖”也不例外。
姜大卫饰演的老一辈的贼,守规矩讲道理,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明确的领地意识,“不该拿的钱不拿”——这不是什么盗亦有道,是既得利益者以“规矩”打造自己的利益护城河。
祖峰饰演的中生代的贼,心狠手辣且风险意识强烈,相信团队的力量,用管理员工的方法管理同伙,用归属感和高收入圈养人心,规避自己的风险。
新生代的贼,觉得老一辈所谓的领地意识和规则都是不公平,想寻找组织保护,却又本能的不信任,信奉“凭本事吃饭”,在自卑和自傲之间极端摇摆,最终心态爆炸,沦为时代弃子。
正是整个社会上中下阶级之间的映照。
除了生态隐喻,《黄雀》还充分展示上中下三等人不同的阴冷、狠毒和虚伪。
上等人口口声声说道义和规矩,但动不动断手断脚也是他们。
看上去儒雅的佛爷,中间有一场炸裂的强奸女医生的戏,“对你好没用是吧?”
底层群体里则是环环相扣的互害,偷来的钱,被传销骗走,传销骗来的钱,被仙人跳诈光。
各有各的恶。
在此基础上,剧作进一步呈现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无良医生对女朋友还挺好,心狠手辣的佛爷同时是好丈夫好爸爸,出口成谎的骗子可能是孝子。
与之相对应的,是郭京飞扮演的警察角色也立得很好,否则,所谓的反派叙事就坍塌了。
他从动作到说台词的方法都做了一整套设计,我尤其喜欢这次他的台词设计,短语短句,细碎又凌厉,有点无厘头(毕竟是广东地区),又有点冷幽默。
他很好的引领了故事的走线,是非常合格的男主角。
除了他,警察方面我最喜欢的人物塑造是反扒队长花姐——女警察终于不再是为了案子不顾家庭的去性化的形象了,也可以下班后回家做饭,可以去接孩子,可以去开家长会,也可以不用剪短发。
她每一场日常生活的戏份都很好,演活了一个丰富的女人形象,而不单单是一个工作狂警察。
最后一集,她对着暗光满含热泪的空镜头十分动人。
再把整部剧往上提一个台阶的,是在警匪对决、坏人伏法的主题叙事之外,正派和反派所有人共同诠释了最终的文本:
翻腾时代,真心不值钱。
警察郭鹏飞的未婚妻要去发达的地方闯荡,她不想被无聊的婚姻框住,她没有错,翻腾时代,真心不值钱。
花姐倾尽心血养育的女儿却要逃离她,她要寻找真正的自由——哪怕这自由不存在,翻腾时代,真心不值钱。
反派那边也是如此,再密不可分的伙伴搭档,不过是关键时刻弃车保帅的车而已,翻腾时代,真心不值钱。
这背后,还有剧作对90年代末社会阵痛的观察——下岗潮催生的生存焦虑、流动人口激增的混乱、基层治安的力不从心。
剧中的聋哑三人组、为病母偷药的董富贵,都是被时代巨轮碾碎的边缘人,包括游走善恶边缘的女医生,都不是天生的恶徒,而是“活不下去才敢赌命”的悲情符号。
再加上比《对手》更精细的视听表达,细致用心的对称构图,火车长镜头追捕,还有很多场模仿杜琪峰的饭局戏。
都足够让我忽略那些剧情层面的瑕疵,愿意给它打高分。
来源:开心的小火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