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玲姐,专注于影视剧评论。点击右上方“关注”,持续为你带来《大宅门》原创剧评。今天是第53篇。
我是玲姐,专注于影视剧评论。点击右上方“关注”,持续为你带来《大宅门》原创剧评。今天是第53篇。
喜欢该剧的友人们,可以一起讨论呀!
《大宅门》中,有一场戏格外感人:
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白家流亡西安。白家老太太临终前。
在二奶奶的偷偷安排下,隐姓埋名于西安乡下多年的“活si人”大爷白颖园,见了老母亲一面。
母子多年后再相见,激动的白颖园,忍着泪掰了一块他特意带来的、母亲喜欢的点心,放到老太太的嘴里,老太太却最终没有吃进去。
被二奶奶催着赶紧离开的大爷,到了门外,跪了下去。
他望着屋内母亲的方向,费力地咬着嘴唇,憋着不出声,悲痛的哀号其实已响彻内心。
这场戏被很多观众评价为演员演技了得!大家都被这个大儿子对母亲的爱感动了。
事实上,看到这里的观众,大多会想到《大宅门》第一集的时候,也有一场大爷给老太太送点心吃的戏。
当时老太太冷漠地说:“不吃,不吃。”
大爷不气馁,亲自打开盒子,将一块蛋糕送到老太太嘴边。
老太太更不耐烦了,皱着眉推了大爷的手一把,抬高声音嚷嚷:“不吃不吃!”
刚好这时三爷白颖宇进来了,带的是同样的点心。
他没直接给老太太吃,而是自己先拿着一块吃了起来,还针对味道念叨着。
老太太一反刚才对老大的不耐烦态度,欣然地接过了老三给的点心,还边吃边笑着讨论点心的馅料。
见老三哄着老太太吃下了点心,大爷又把自己的点心献上去,却再次遭到拒绝:
“不吃不吃,我最不爱吃点心了,拿走!”
《大宅门》开篇的这场戏,让我们很为大爷打抱不平,这老太太真的偏心!
其实在多子女家庭,家长有些偏心也很正常,毕竟十个指头伸出来也有长有短呢。
但像老太太这样,这么明显的偏心,甚至当着外人的面去打压那个不喜欢的孩子,她的低情商真的少见。
在白老太太心中,医术高明的老大白颖园就是个榆木疙瘩;吃喝嫖赌混不吝的白颖宇就因为圆滑会说漂亮话,就格外讨她喜欢。
那个不被母亲偏爱的大爷,内心的世界没有人关注,而且他还是白家的老大。他被理所当然地赋予更高的期望和责任。
在家,对老三贪墨公中柜台的巨额银子,老大哪怕搞得自己的小家捉襟见肘也瞒着父母帮助三弟补上窟窿;
在外,他宅心仁厚,有着医者的仁心大爱,因为他代表的是白家的品牌。
这是他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作为长子有责任心的表现;
但深层原因,也与他缺爱有关。
缺乏爱的人,越得不到他人的积极反馈和认可,越是渴望通过证明自己的价值来获得爱和关注。
他们会拼尽全力去做,会格外在意别人的评价。
所以,即使母亲对他那种态度,他依然要做个孝子。
爱,对于他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星辰,也是心底最执着的梦想。
所以,去见老娘最后一面的时候,大爷还特意带了一包点心……
对大爷来说,这么多年没能侍奉母亲,现在连送终也不行,给母亲一块点心,是他作为人子能尽的最后一点孝心;
更深层的是,这块点心是大爷内心的执念,对获得母亲疼爱的执念。
而同样是不被母亲偏爱,二爷白颖轩可没有大哥那么深的执念。
二爷的心态更开阔,能够自我调节,乐观豁达。
单从他能说出“我不如娘men”的话,还有冬夜被二奶奶赶出卧室后,泰然自得地和儿子白景琦在院子里生火背诗就可以看出。
大爷的执念,还表现在他的心,始终活在过去。
剧情里最后一次提到大爷白颖园,是在二奶奶过70大寿时,管家提到,远在西安的白家大老太爷托人送来了五色米祝寿。
也就是说,白颖园从离开京城后,他的后半辈子一直就生活在西安,再也没有回来。
他为什么宁愿在西安孤独终老也不回来?原因其实很多:
比如习惯了无甚干扰的清冷生活,比如丢不下那些习惯了他的穷苦病人;
比如害怕再生事端,比如不想打破了二奶奶多年建立的现有家族权力格局......
但玲姐觉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京城,承载了白颖园一辈子最深的隐痛。
妻子因他的事自尽,四个孩子他没尽到抚养责任,也没对父母尽孝送终,自己还被迫做个活si人......
大爷的心,始终活在过去。
他的个性,决定了他不是那种懂得“往前看”的人,他的身上背负了太多沉重的负担。
回到京城,那些不堪的过去会让他承受不住。
从被卷进家族恩怨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就已注定。哪怕幸运地得到了“劫后余生”。
所以,遵从于当年的安排,在那个偏僻的乡下平淡地度过余生,是让他最心安的选择。
如果你刚好看过《大宅门》这部电视剧,有任何想说的话,欢迎留言,我们一起讨论呀!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
来源:小蚂蚁的影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