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体量撬动大价值,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4-04 00:50 1

摘要:上周,在成都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微短剧成了当之无愧的“明星 ”。包括红果短剧、爱奇艺、点众科技等微短剧或长视频的头部公司、平台都举办了相关的论坛,现场座无虚席,不少观众甚至站着听完全场。

上周,在成都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微短剧成了当之无愧的“明星 ”。包括红果短剧、爱奇艺、点众科技等微短剧或长视频的头部公司、平台都举办了相关的论坛,现场座无虚席,不少观众甚至站着听完全场。

近年来,微短剧迎来爆发式增长,2024年其产业规模就超过电影票房,突破504亿 。大会期间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 微短剧用户规模高达6.62亿,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到101分钟,与即时通讯不相上下。

一路狂飙的微短剧,已突破单一娱乐功能,通过“微短剧+”模式向文旅融合、产业升级等多元领域延伸。网络视听大会期间,众多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专家学者、创作团队齐聚红果短剧主办的“千行百业入剧来:微短剧产业生态与艺术创新论坛”,共探微短剧如何以“短平快”优势撬动产业,赋能千行百业,成为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狂飙的微短剧 成赋能千行百业重要载体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定义,微短剧,全称为网络微短剧,是指“单集时长从几十秒 到15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剧集。凭借节奏强、反转多的优势,微短剧完美契合了观众碎片化的观看需求,也凭借“短平快”成为传播主流价值、赋能实体经济、推动文化出海的重要载体。

2024年1月,广电总局启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通过“微短剧+文旅” 的融合,营造跟着微短剧去全国各地“打卡”的新风尚。今年1月,广电总局又实 施“微短剧+”行动计划赋能,将微短剧与其他领域或行业相结合,形成新的应用场景、商业模式、经济业态,带动微短剧内容提质升级并赋能千行百业。

可以看到的是,“微而精、短而美”的微短剧,已不单单是一部100多分钟的剧集,随着行业变革和商业模式的更迭,微短剧逐渐成为带动各行各业的新引擎,通过微短剧+,融合新业态,赋能文旅文博、电商产业、乡村振兴、公益服务等各个领域,实现从内容传播到价值转换的闭环。比如全程在成都、眉山等地拍摄的作品,吸引不少游客打卡 。

内容为核 构建微短剧+创新生态

微短剧研究者、中国传媒大学视听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晖教授认为,当前微短剧发展迅猛,从产业生态看,平台、制作方、品牌方跨界联动日益紧密,衍生出“微短剧+电商”“微短剧+文旅”等创新模式。

有观点以近期大热的微短剧为例,称这是一部非常典型的用微短剧体现成都文化亮点的代表性作品。拍摄之初,就决定将剧集和成都文旅相结合,比如全程在成都以及周边的眉山等地拍摄,对白全部用成都方言。

文旅之外,还与国家图书馆、中国航天局、法制出版社等机构展开合作,围绕普法、科普等主题开发内容。有观点认为,精品化是微短剧发展的核心方向,需兼顾“真善美”的选题、竖屏美学呈现及专业制作水准,探索“微短剧+”的多元生态,推动产业升级。

有观点认为,成功的“文旅向”微短剧既要展现地方文化特色,又要具备全国视野,通过情感共鸣扩大传播效果。有观点分享了科普微短剧的创作心得,主张采用类型化叙事手法,将知识传递融入故事情节,避免生硬说教。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教授认为,“千行百业入剧来”,是希望微短剧能够更多地承载我们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千行百业,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微短剧在内容层面与我们的生命体验相关:“微短剧里面讲到那么多的情绪和那么多的人生探讨,都指向了人存在于社会中所面临的各种危机、挑战以及人如何战胜自我,并且获得成长,这都是生命性的体验。”

有观点认为, 精品化是微短剧行业升级蝶变的必由之路,要避免千篇一律的同质化,也要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营造健康有序的创作生态:“秉持匠心、扎根创作、精雕细琢每一部作品,让微短剧成为网络视听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打造赋能千行百业的新动能。”

代际共舞:传统影视力量与新生代创作者的生态共振

发展短短两三年,微短剧成为当下最具活力的文化现象,华策、柠萌、阅文、完美世界等传统影视公司纷纷下场,众多传统影视演员也积极拥抱这一新兴产业,推动行业精品化和多元化发展。

应该看到的是,微短剧能吸引众多资本和传统影视人入局,最重要的是在此之前有众多默默无闻的年轻创作者默默耕耘。这些微短剧的早期从业者,大部分是信息流 、MCN机构从业者或者模特、网红。在采访中,不管是微短剧导演还是演员,都提到微短剧给了他们重生的机会。一名导演就表示,作为新人导演几乎是没有任何机会拍摄长剧集,但有了微短剧后,他们有了更多这样的机会被看到。比如热门传统剧集的导演曾执导爆款微短剧,黑马长剧的导演也是因微短剧而有了执导长剧的机会。

相关报告显示,2024年,微短剧行业直接、间接带动64.7万个就业机会,2025年就业人数将随市场规模继续增长 。短剧制作方代表回忆,过去一年,微短剧市场的高速增长为影视行业创造了大量工作机会,大量年轻创作者的加入,在创新、故事内容、竖屏美学等方面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在当天的对话环节,众多嘉宾也提到,微短剧的表演要快,但一定不要套路化。中央戏剧学院教师刘天池认为,演员要在有限篇幅中塑造鲜活角色,需要更精准的情绪表达。她在现场提出“双桨理论”:演员需同时把握角色物质生存诉求和精神思想追求,才能在短时长里塑造立体人物。她还特别建议,年轻演员可以通过微短剧的高浓度表演锤炼基本功,积累镜头经验,建立观众认知。

已经决定入局微短剧的知名演员坦言,微短剧拍摄前演员可能没有时间去采风、观察生活,但演员们可以在平常生活中学会观察,积累素材:“你细心的观察 ,可能比你去体验生活收益还要大,因为生活当中每天都有很多的事情,遇到创作的时候,这些东西都会随时想起来。”

全链共生:技术驱动下产业的生态构建

从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到平台分发、IP衍生开发,再到跨文旅、游戏等领域的融合联动,微短剧正加速迈向全链共生的成熟生态,各环节如齿轮般环环相扣,共同驱动行业运转。

有公司分享了在IP开发上的实践:依靠传统影视剧,选择其中知名IP和微短剧进行联动开发,正着力打通产业链各环节,推动微短剧从现象级风口向可持续赛道转型。

有平台分享了在IP改编与创作扶持方面的实践经验。表示已形成一套以数据为基础的IP开发方法论。平台的核心价值在于了解创作者和内容特质,将风格契合的IP与创作者精准匹配,做“服务者”而非“干预者”,“观众才是好故事的终极裁判,平台需保持内容审美的包容性”。

影视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加持,当下,AI技术已经在内容生产行业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有平台介绍,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平台能够快速解构IP核心元素,并结合现代场景进行创新演绎。指出,内容与科技的结合,将推动微短剧从流量生意升级为内容创新平台。

有负责人补充道,除制作层面,发行上的技术创新同样重要,文旅短剧与古装剧,通过精准运营,都有机会成为爆款。此外,希望行业加强交流合作,正探索协同机制,通过IP衍生开发等合作模式,构建“美美与共”的行业生态。

有观点认为,一种模式驱动下,提升了行业吸引力,扩大了用户基本盘,也降低了投流成本,为广大合作方带来了创作的信心与可观的收益,同时也延长了微短剧的生命周期,助力微短剧从拼流量进入拼内容的崭新时代。

有负责人从品牌营销的新趋势进行了分享。“微短剧是一个大的流量池,让品牌有非常多的玩法,相对于传统的投放来说,它会跟IP结合得更紧密。”表示,通过剧情植入等创新形式,品牌短剧的转化效率已超越传统广告模式,助力品牌方实现品效协同,发展前景广阔。

可以看到的是,当下微短剧产业已进入精耕期,在政策引导、行业协作与创新驱动的合力下,微短剧正从“流量风口”迈向“价值高地”,呈现“内容向上,市场积极响应”的态势,通过“微短剧+”,好故事有了创造更大价值的可能,从内容孵化到拍摄制作再到商业模式的变革,都为微短剧发展构建出更加健康和繁荣的内容新生态。

来源:凝雪与水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