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人们谁懂啊!最近看《小舍得》愣是把我这单身狗看出妊娠反应了——不是孕吐,是看到辅导班传单就条件反射想吐!要说这剧有多真实?上次我大姨来串门,看到电视里田雨岚给儿子报奥数班,当场掏出手机给我表弟续了三个寒假冲刺营。开头必须得用田雨岚那句震撼全场的凡尔赛发言:"
家人们谁懂啊!最近看《小舍得》愣是把我这单身狗看出妊娠反应了——不是孕吐,是看到辅导班传单就条件反射想吐!要说这剧有多真实?上次我大姨来串门,看到电视里田雨岚给儿子报奥数班,当场掏出手机给我表弟续了三个寒假冲刺营。
开头必须得用田雨岚那句震撼全场的凡尔赛发言:"我们家子悠就随便考了个第一"。这位姐的人生信条是"孩子可以输在起跑线,但必须赢在抢跑线",硬是把小学生活过成了奥运会资格赛。跟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异父异母的姐妹南俪,表面佛系实则暗藏杀机,嘴上说着"快乐教育",转头发现女儿数学考45分时,表情管理当场离家出走。
(此处涉及剧透)最绝的是那场亲妈干妈抢名额的名场面!培训机构故意制造焦虑搞饥饿营销,南俪和田雨岚在报名现场活生生把家长群演成了丧尸围城。田雨岚踩着八厘米高跟鞋杀出重围的样子,让我恍惚看到了《釜山行》里跑得最快的那个丧尸。更魔幻的是,当两个妈妈为抢最后一个名额互相扒拉时,镜头一切——她们的女儿正在游乐场共享一根冰淇淋。据公开资料显示,这段情节取材自上海某知名机构真实报名现场,只能说艺术果然来源于生活,而生活有时候比艺术还癫狂。
编剧埋得最狠的刀子在欢欢身上。这个原本会唱歌爱画画的小姑娘,硬生生被塞进各种补习班,有次在课堂上突然把练习册撕得粉碎,哭着喊"我永远都做不完"。那个镜头我当场破防,这不就是当代孩子的《呐喊》吗?导演用满地的碎纸片和窗外飘过的风筝,把教育焦虑具象化得让人窒息。有网友统计过,全剧出现"冲刺""排名""择校"等词汇高达287次,建议改名叫《小舍(不)得》。
最扎心的是颜鹏那句灵魂拷问:"我们到底是陪孩子成长,还是陪社会焦虑成长?"当田雨岚凌晨三点偷偷给孩子改试卷时,当南俪在家长群跟风报班时,屏幕前多少家长膝盖中箭。有场戏特别妙,两家人在火锅店聚餐,餐桌上摆的不是肥牛毛肚,而是孩子们的获奖证书,热气腾腾的锅底映着大人们攀比的眼神,这哪是吃饭,分明是大型凡尔赛格斗场。
不过要说全剧最高光的,还得是米桃妈妈。这个钟点工阿姨看着雇主家的鸡娃大战,默默把女儿从乡下接来城里读书。当她说出"我们这样的家庭,教育是唯一能抓住的稻草"时,突然就懂了什么叫"教育是中国家长的统一信仰"。但信仰归信仰,看到米桃每天通勤四小时上下学,我又忍不住想,这根稻草是不是快要把孩子压垮了?
结尾处理得很值得玩味(此处涉及剧透),南俪最终选择了"放养",田雨岚也开始学着尊重儿子的昆虫梦。这个结局引发了不少争议,有家长觉得理想化,也有观众认为在暗示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此观点可能存在多种解读,但至少传递了一个信号:当我们把孩子的童年当成军备竞赛,最先被摧毁的往往是亲子关系。就像子悠在雨里找蜗牛那场戏,孩子眼里的星辰大海,在家长眼里可能只是影响学习的脏东西。
推荐指数:★★★★☆(四星半,扣半星是因为看完全剧我连夜下单了防脱洗发水)建议40岁以下观众在家长陪同下观看,备好纸巾和降压药。最后温馨提示:本剧可能引发强烈代入感,观看期间请藏好孩子的月考成绩单,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来源:疲劳治愈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