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庄仕洋比谁都清楚,一旦傅云夕醒后进宫面圣,那么二十年间的是是非非、裴党案的桩桩件件,都会成为收割自己头颅的镰刀。
在大结局之前,《雁回时》的剧情迎来了无限反转。
傅云夕被关进水牢之后,庄寒雁东奔西走、四处求人,最终凭借着通政司的奏折,敲响了登闻鼓,救下了傅云夕。
随着傅云夕的回归,庄仕洋的生命迎来了倒计时。此时的庄仕洋,犹如惊弓之鸟一样,惶惶不可终日。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庄仕洋比谁都清楚,一旦傅云夕醒后进宫面圣,那么二十年间的是是非非、裴党案的桩桩件件,都会成为收割自己头颅的镰刀。
不过,庄仕洋向来是个不见棺材不落泪的人。只要还有一丝喘息的机会,他都不会放弃抵抗、原地投降。在傅云夕醒后,他借着登门拜访的名义,再一次与女婿谈起了交易。
既然是交易,双方都要有筹码。此时的傅云夕身中剧毒、时日不多,作为当年的投毒人,只有庄仕洋手里握着毒药的配方。因此,交出毒药配方、协助制作解药,这就是庄仕洋的筹码。
庄仕洋与傅云夕,彼此之间掌握着对方的生死。庄仕洋自己贪生怕死,因此他以己度人地认为傅云夕一定也很惜命。他自认为手握着配方,就能狮子开口、坐地起价。庄仕洋的算盘打得很好,他说只要傅云夕认下了裴大福义子的身份、承认裴党财产被他藏匿,那么他愿意交出配方、双方和解。
只是,要挟永远只适用于有弱点的人。傅云夕不在乎自己的生死,庄仕洋的威胁就约等于废纸。
为了心中的正义,傅云夕宁愿毒发身亡,也不愿交换利益。于是,双方之间谈崩了。傅云夕甚至还当面扬言法办庄仕洋、除掉齐王。
知止而有得,谋定而后动。从古到今,越是重要的行动,越要保守秘密。事以密成、言以泄败从来都不是一句玩笑话。保密是成功的重要前提。
傅云夕胸有城府、腹有心机,却偏偏选择了明牌——当面就把自己的目标暴露给对手,这简直是权力斗争中的大忌。以他的段位,自然不会蠢到给敌人递刀子的地步。
事实上,傅云夕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有着自己的筹划。对于傅云夕而言,庄仕洋固然是罪魁祸首,但是齐王也扮演着帮凶的角色。
从制造谶纬、散布童谣陷害苗贵妃开始,齐王就欠下了一笔笔血债。对于傅云夕而言,主犯从犯同时抓、新账旧账一起算是既定目标。在惩恶除奸的路上,庄仕洋和齐王必然是一个都不能少。
不过,装贼捉赃、捉奸捉双。在傅云夕来看,现有的证据锤死庄仕洋毫无压力,但是想要趁机扳倒齐王却缺乏有力的证据。何况,齐王本就是皇亲国戚出身,如果没有犯下十恶不赦的罪行,皇帝必然会罚酒三杯、下不为例。
正是有了这样的背景,傅云夕才会故意当面说出要把齐王除掉的想法。傅云夕的想法很简单,齐王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脾气火爆、一点就炸,十二生肖里面他是属鞭炮的。
因此,对付齐王比对付庄仕洋容易得多。
只要打草惊蛇,自然就能引蛇出洞。傅云夕想到了这一层,所以才会当面耍脸子、放狠话,声称要拉齐王给庄仕洋陪葬。
果然,不出傅云夕所料,他前脚把狠话撂给了庄仕洋,岳父后脚就去找齐王打小报告。更巧的是,庄仕洋为了自保,故意在齐王面前添油加醋、煽风点火。
庄仕洋既是绝命毒师,又是节奏大师。他三言两语就拱起了齐王心中的怒火。于是,齐王就计划赶在傅云夕进攻前将其截杀。
傅云夕故意卖了个破绽,庄仕洋和齐王就主动上钩了。为了除掉傅云夕,齐王调动了自己豢养多年的死士。故事讲到这里,齐王的结局已经注定。
在古代,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向来都是一句笑话。只要不是造反谋逆的大罪,皇帝对于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往往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是十恶不赦、株连九族的大罪,皇帝都会网开一面。
傅云夕很清楚,除掉齐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非谋逆这样的大罪。阴养死士、发展武装在古代就等同于谋逆。司马懿父子篡魏,靠的就是暗中豢养的三千死士。毕竟,古人也很清楚,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改朝换代的基础就是有自己的武装。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为了铲除齐王,傅云夕故意打出明牌,利用庄仕洋的口,向对方传递消息。不知是计的齐王果然上当受骗,他调动了自己暗中发展的死士,如此一来,无论刺杀傅云夕是否成功,他自己都已是罪同谋反的结局。
于是,齐王稀里糊涂地亲自下场,成为了庄仕洋黄泉路上的同行人。
一场行动,双杀对手。傅云夕这一箭双雕的计策,果然无敌。
来源:烟花五月下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