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文为【高能E蓓子】原创,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转载请后台联系,但欢迎你们转发到朋友圈。
此文为【高能E蓓子】原创,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转载请后台联系,但欢迎你们转发到朋友圈。
《棋士》更新过半了。
随着王宝强饰演的崔业终于掌控了局面,剧情也逐渐由外放向内里展开。
尤其是这几集,他的社会关系与家庭关系被细细铺陈开之后,观众对崔业的了解也更深入了一些。
这也验证了我最初的想法:这大概率不是一部注重悬疑的高智商犯罪剧,而是讲述了一个人,如何在时代的缝隙中孤注一掷,继而走入歧途的故事。
没错,这部剧的核心其实在于崔业这个人,以及他对待身边的人、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
它想说的是,一个人为何会坠入深渊,而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没有你想象得那么简单。
被逼无奈?
最新一集《棋士》里,出现了那个早已出圈的名场面——
王宝强炸车。
崔业一家三口开车去香港,走陆路,行至某条乡野小路,忽然车坏了,于是去修。
谁知这是个黑店。店主是个标准的宰客高手,笑嘻嘻地给车换了零件,并开出了天价的修理费,什么,你不交?软的不行硬的上,哥几个拿着家伙什已经过来“干活”了。
偏僻的郊外,崔业也只能认栽。
如今的崔业,已然受不了这个气了,给修理站的车浇上汽油,离开时一个烟头扔过去,轰隆一声巨响,一辆车彻底报废。
谢谢,有被爽到。
可是,当我们看到这一幕时,如果回头再看剧集一开始的崔业,会觉得简直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原本的崔业不是这样的。
换句话说,以前他怂,是个十足的loser,即便碰到这样的情况也会忍。
比如说,剧集一开始,崔业赢了围棋比赛的冠军,问少年宫负责人要奖杯与奖金,却被告知奖杯要用来拍照,奖金是少年宫的,所以你啥都没有,回去吧。
那个时候,他只能默默地忍下来。
或者说,他找企业家王红羽合开围棋大师班,明明帮王红羽赢了盘棋,结果转头就被耍了。
那个时候,他同样只能一言不发。
剧集一开始的崔业,就是个标准的一事无成的中年人,现实早已把他打磨得没了脾性,当他遇到现实的突变(儿子生病),遭遇不可抗力(上层的失信),毫无招架的余地。
他似乎只有唯唯诺诺,艰难活下去这一条路。
那么他是怎么转变的?
表面上看,是儿子的病情出乎想象,变成了无法治疗的无底洞,他不得不放下身段,脱下孔乙己的长衫,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实际上,更是因为他的面前出现了两个诱惑的陷进——
一个是他发现自己的棋艺用来犯罪绰绰有余;一个是他想对付的对象没那么干净。
既然“劫富济贫”是正义之举,自己又有这个能力,那还犹豫什么呢?
他布了一个极其精妙的局,既从王红羽那儿骗来了300万,又反手还把他以走私的罪名送进了监狱,还把自己和搭档摘得一干二净。
总之,赢得非常彻底。
究竟怎么做的我就不详述了,大家可以自己去看,非常精彩!
但我想说的是,在这谋篇布局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认为崔业是身不由己,因为现实的压力,和面对诱惑的无力抵抗,只能硬着头皮跳进了深渊,从此头也不回地走下去。
这仿佛是一曲落后于时代的中年人,唯一能奏响的悲歌。
但,真是这样吗?
崔业的控制欲
如果你仔细看剧,会发现,崔业这个人其实很复杂,剧里很多细节似乎都在说——崔业并没有看起来的那么人畜无害。
在他的身上,有着一股隐秘而强大的控制欲。
比如说,落水事件。
这件事发生在崔业的童年,小时候家里穷,两个孩子只能供一个。父亲早早发现了崔业的围棋天赋,打算举家供他学棋,哪怕哥哥崔伟已经考上了警官学校,也只能作出“牺牲”让步崔业。
父亲打算让崔伟放弃学业,进厂打工。
崔伟也心有不甘,于是对崔业说,你不想下棋就和爸爸说,他还能逼死你啊?崔业不语,只是头也不回地走向大海,结果差点淹死。
等到崔伟终于把他救回来,他说了这么一番话:“我想下棋,也不想你去厂子。”
既表明了自己想下棋的愿望,又想用自己的死去换回哥哥继续读书的选择,热爱与情义都很让人动容。
看起来是一个孩子最真心的表达,是吧?
可是到了第7集,我们才慢慢发现,这大概率是崔业的心机,他故意这么做,为的就是让哥哥愧疚,心甘情愿地放弃上警校的机会。
所以他绝对不是单纯的棋呆子。
从小,他就懂得人生就是一盘棋的道理,他了解哥哥,于是设计了一个局,以退为进掌控了哥哥的选择。
他才是真正的厚黑学大师。
其实,并不只是对哥哥这样,对妻子也是如此。
比如说,他在和王红羽“合作”的过程中,他提出一个条件,就是让王红羽开除自己的妻子淑华。
同样也是谋篇布局,表面上是让淑华远离走私犯,实际上是让淑华无路可走,只能选择跟他回家。
就像在第9集里,他似乎给了淑华选择的余地:“离,我听你的,不离我们就一起陪孩子去香港看病。”
但这真的是选择吗?
他知道淑华的性格,不可能丢下病重的儿子不管的,而在淑华失业的情况下,她又没有任何机会和自己争夺儿子的抚养权,所以给她留的只有一条路,回家。
于是下一个镜头,崔业回家后,彼时淑华还没决定要不要回来,他就对母亲说,拿双人被出来,淑华要回来了。
他对自己妻子的拿捏,可谓是自信心爆棚。
当然,我们也无法很果断地认定崔业本身就是个恶人,是天生坏骨。
毕竟他这么多年隐忍低调、一事无成。
我更倾向于认为,他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内心有着一些隐秘的恶意。他想自保,同时也知道如何才能达到目的,所以在危急时刻,心中的恶意便会从缝隙里流露出来,以“为大家好”的名义,控制着身边所有人的行为。
可问题在于,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谁愿意做别人的棋子?
而当一个人开始工于算计,试图控制别人的一举一动时,他离疯魔,其实也就不远了。
我的眼里只有我
在这个基础上,再来看崔业,会觉得他是一个可恨与可悲并存的人。
一方面你会觉得,这个人很自傲,眼里只有自己;一方面又会觉得,这个人很自卑,仿佛是一个追不上时代的落后者。
让人爱不起来,同时也没办法真的去恨他。
说到这里,或许我们才意识到,这部剧所表达的核心或许并非是警匪之间的斗智斗勇,而是一个人,如何被扭曲成了一个矛盾的结合体。
他的确很虚伪。
就像去香港,他非要选自己开车去,然后遇到了堵车,淑华建议不如继续等,等路通了再慢慢往前开,但他偏要选择往小路开,结果遇到了路障、遇到了车坏、遇到了黑店。
来看看他是怎么和淑华解释的:
“我们结婚的时候没度蜜月,就想着这次开车去补上那个蜜月。”这话真的很像是事后找补的借口,是为了攻心,堵住淑华的嘴。
但这同时也是实话,从崔业的家庭情况来看,他和淑华结婚时,大概率是没能给淑华一个好的婚礼体验的,他的确心怀愧疚,于是在终于有钱之后,他便想方设法让家人过得好一些,甚至于到了香港后,他首先想做的,就是让一家人好好地玩。
他也是想弥补对家庭的亏欠的。
那么问题来了,造成这样性格扭曲的根源在哪里?
或许能在崔业的成长过程与社会经历中看出些端倪。
剧集没有过多交代崔业的原生家庭情况,但从一些蛛丝马迹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崔业的父母其实都很传统。
父亲是严厉而独断的,小儿子有围棋天赋,别说牺牲大儿子的前途,哪怕穷全家之力也要供上他;母亲则是永远唯唯诺诺你好我好的样子,家里所有事她都做不了主,也没法实质性的参与。
于是从小,崔业一直享受被优待的待遇,也坚信自己能实现在围棋的道路上光宗耀祖的目标。
可是啊,崔业非但高估了自己的天赋,也低估了时代的进步,他赢遍了自己的少年时代,但一旦走入社会,不懂变通的他便只有输。
包括少时省队选拔,他因为输给对手,耿耿于怀数十年,直到中年之后,靠做生意飞黄腾达的对手告诉他:我棋艺向来不如你,当初只是给了老师两包白糖。
原来他眼中无比看重的围棋,在别人眼里不过是一把交易。
这样的心理落差他接受不了,也无处宣泄。甚至,一向在优绩主义下长大的他,理所当然地认为需要自己一个人扛下一切。
他连个沟通的人都没有。
只有不断地压抑自己,把真实的自己变成一个执念,深藏心中。
于是当“机会”到来,没有经受住诱惑的他,一步一步地错下去。
从在深渊前徘徊,到凝视着深渊,最后直接坠入深渊。看似是偶然事件,但实际上,这也是他的必然之路。
因为说到底,他的心里只有自己。这个“我”从小便被固化封存了,当他对这个世界的唯一信仰崩塌之后,他也找不到自己的路了。
所以,他或许不是适应不了这个社会,而是拒绝承认那个失败的自己,拒绝承认——
“我”,也可能是弱小的存在。
他是用退,不让自己受更重的伤。
E姐结语
说到底,崔业这样的人,并不是什么个例。
他或许是大多数的我们。
他是那个被逼着学琴的我们,那个在奥数班绞尽脑汁的我们,那个曾经被赞为天才,等到长大后才发现一切都是假象的我们。
或许我们不会变成崔业,陷入执念,走入疯魔,但恶念其实真切地藏在每个人的心中。
坦白说,你是否有某一刻期望过自己讨厌的人消失?是否有时候希望这个世界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是否曾经想过,只要能成功,自己可以做出任何牺牲?
不同的是,我们只是想想,尚有道德礼法束缚;而崔业,却付诸实施了,这就是法治问题了。
这也是影视剧与现实最大的不同——
剧中,我们能看着恶意蔓延;但现实中,我们却要警惕每一次它冒头的机会,不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不可收拾。
人生才不是什么棋局,我们也不会是任何人的棋子。
今天的深夜话题:
你怎么看崔业的变化?
来评论区聊聊吧~
做有深度的心灵SPA和有格调的故事!
喜欢请分享哦!么么哒!
E姐换新Logo咯!各位闺蜜认准正版↓↓↓
都市男女的心灵SPA
以学术的严谨看贵圈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来源:高能E蓓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