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都灵爆火,王鹤棣笑不出来了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4-01 20:49 3

摘要:1月12日,鹅厂称《大奉》是2025年第一部破30000剧集。


陈都灵打脸王鹤棣。

A级成本剧《雁回时》杀出重围。

生生和S级的《大奉打更人》打成平手。

问题出在哪了?

开播11天,《雁回时》站内热度值突破30000。

进入鹅厂爆款俱乐部。

官宣海报赫然标注着:

2025年鹅厂开播剧集最高记录。

与用了15天才破30000的《大奉打更人》,予以区别。

算是承认《雁回时》略胜一筹。

海报还能咀嚼明白,官方的宣传却把网友看懵了。

1月12日,鹅厂称《大奉》是2025年第一部破30000剧集。

4月30日,鹅厂又说《雁回时》是2025年首个破30000剧集。

这文案,就有点抓马了吧?

到底哪个高等学历说得出“首个”和“第一个”的区别?

难道是《雁回时》回报率太高,鹅厂自动把《大奉》忽略了?

官方虽未给出解释,网友们却心知肚明:

《雁回时》,是鹅厂意料之外的第一个。

先看看意料之中的《大奉打更人》。

原著小说连载期间,就创造了起点仙侠第一本10万均订记录。

原著粉高达1430万。

喜马拉雅的有声剧播放量已达82亿;

同名漫画、手游、实体书都是同期的佼佼者。

毫无疑问《大奉》开拍之初,就是奔着大爆而去。

更何况,与它题材相似的《庆余年》,已经验证过现象级爆款的威力。

这些金字招牌,让《大奉》拿下2023年全球华语IP盛典:

年度最受期待改编IP。

资本嗅着商机而动,从制作到宣发玩了一把“梭哈”。

制作上:

大导演+大编剧+大场景+高流量的演员+一众老戏骨作配。

每项都是高配置。

宣发上更是不遗余力。

固屏广告随处可见;

央妈亲自站台,主页都换上了王鹤棣单人照;

B站破天荒的开了二创权利;

刚定档就搞了个盛典,庆功宴怕是都准备好了;

明明11月底就拿到了发行,偏要赶在王鹤棣生日聚合流量......

开播前就成功招商26个品牌。

云包场22.8万场。

网传制作成本高达5亿。

这哪里是预爆剧,这是打算硬捧出个“预爆剧王”。

比起《大奉》,《雁回时》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原著版权是当初作为“添头”,打包赠予平台方的;

版权即将过期,制作方临时凑了一笔小资金才得以开机;

大流量的明星看不上,才被“小透明”陈都灵捡了漏。

后来又临时改名,无预热、无热搜、无通稿,空降播出。

网传单集成本280万,30集的全部成本8400万。

一个是预爆剧王,一个是A级小成本剧,最终打出了同一个效果。

鹅厂怎能不意外?

只是搞来搞去资方都是受益者,但对演员来说就是天壤之别。

比如陈都灵。

天崩开局迎来的是口碑翻盘。

被批了多年的“木头美人”,却将庄寒雁表面小白花,内心黑莲花的复杂层次感演绎得娴熟到位。

中央戏剧学院的郝戎教授,也下场夸她:

表演的像水墨画一样,那些没直接表现出来的空白部分,其实都是戏。

盘点下陈都灵的来时路:

《月鳞绮纪》拍海报时还被水呛到,正剧开拍水下睁眼、表情管理已经游刃有余;

《孤舟》时学会了弹琵琶;

被困横店,用10多部配角戏磨炼演技;

一场敲鼓戏为了拍出疲惫感,整整敲了一下午;

自己的戏份杀青了,也会坐导演身边偷师学别人的演技;

《雁回时》里大段台词背的滚瓜烂熟,剧中驯马场景,是专门学习过的亲自上阵......

陈都灵用的,正是当年621分考取南京航天的“查漏补缺方法”“学霸题海战术”。

难怪王艳两次送陈都灵四个字“天道酬勤”。

反观王鹤棣。

S级的大阵仗,也把他“沉淀”多年的演技曝于光下。

可惜的是层次还没感受到,台词不清,五官乱飞这些基础问题已经霸屏。

看看来时路,也不难理解。

开面包店、咖啡店、潮牌店;

建音乐厂牌、开演唱会;

前前后后参加《五十公里桃花坞》《跑男》《亲爱的客栈》《创造营》等15个综艺。

半路出家还一味追流量赚快钱,结果可想而知。

问题是他还大言不惭的唱:

东方青苍、许七安,都只能找我本人。

纵观近年的影视剧不难发现:

影视行业正在进行大洗牌;

流量演员正面临优胜略汰。

《雁回时》《九重紫》昭示着内容好的小成本剧,一样可以爆火。

陈都灵、孟子义代表着演技过硬的小透明,也能扛起大旗。

花式整活即将落幕,内容为王已经到来。

留给王鹤棣的时间,不多了。

来源:一只冰蝴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