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名状》与刺马案: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泯灭?|文史宴
刺马案变成葫芦案,是地方督抚给满清朝廷的一记响亮的耳光,而马新贻与张文祥的结仇,《投名状》的剧情大体符合实情。政治影响和情节狗血,是刺马案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的原因。
刺马案变成葫芦案,是地方督抚给满清朝廷的一记响亮的耳光,而马新贻与张文祥的结仇,《投名状》的剧情大体符合实情。政治影响和情节狗血,是刺马案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的原因。
硝烟中的三碗血酒,浇不灭晚清乱世的政治暗涌。陈可辛用《投名状》撕开的不只是兄弟反目的伦理困境,更是一幅同治年间权力绞杀的浮世绘。当庞青云踩着苏州城墙的积雪说出"兵不厌诈"时,他效忠的早已不是"投名状"的江湖道义,而是攀附帝国权力链条的生存本能。
“有希望打赢的仗,绝对轮不到我们上,让我们上的,肯定是没希望打赢的。把没有希望打赢的仗打赢,我们才有机会,但仅仅是个机会。你说很难?但不难根本轮不到你。”
狄大人位于中间,他的理论地位可谓最高。可在众人的对话中,开头阶段曾坑死庞青云的清军嫡系魁子营却隶属于姜大人麾下,显然后者的实权更高。至于最后时刻才说话的陈大人,从他的话语以及手下陆大山事后的解答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他的地位最低。毕竟此时他的手上仅有1500人马,